首页 新闻资讯政策关注行业协会文化产业文化活动文化旅游人物访谈公益活动陕西非遗文化艺术
新闻资讯

春风吹柳柳愈青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5
摘要:柳青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西安演艺集团旗下的西安话剧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及西安演艺集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创作推出的话剧《柳青》,以全新的视角
   柳青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西安演艺集团旗下的西安话剧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及西安演艺集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创作推出的话剧《柳青》,以全新的视角带领人们走近这位人民作家,认知这位人民作家的文学创作精神与文学态度,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历程和人生选择。
  话剧《柳青》是西安话剧院继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两项国家级奖项的话剧《麻醉师》后,再度与国家一级编剧唐栋合作推出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文艺精品。5月25日,该剧代表陕西登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以具有陕西特色、时代精神、现实意义的精彩演绎收获了观众与专家的如潮好评,并为陕西捧回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把握时代脉搏
  用文艺精品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土街两头,就像在房脊后边似的,渭河春汛的呜哨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增高起来了。听着像是涨水,其实是夜静了……”半个多世纪前,作家柳青在皇甫村扎根14年写下了《创业史》,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村如火如荼的互助合作运动,以及身处其中的中国农民的思想变革。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在这位以描写新时代农民命运为使命、为深入生活搞创作而扎根农村十几年的作家——柳青逝世40年后,一部以他为主角的话剧——《柳青》被搬上了时代的舞台。话剧《柳青》以柳青在皇甫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经历为内容,通过一个个形象饱满的人物、一段段鲜活风趣的对话、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跨越年代感的沟壑与疏离,真实再现集艺术家、党员干部、农民三种身份于一体的柳青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时刻将个人的命运同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高度自觉性。
  2018年9月11日,话剧《柳青》成功在西安首演,艺术家们精湛的演技和精彩生动的剧情感动了万千观众。观众的热评和良好口碑,直接造就了话剧《柳青》演出现场场场满座甚至很多场次还出现了加座的火爆场面。今年3月15日至4月30日,话剧《柳青》开启首轮全国巡演,历时47天,走过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通过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把“像柳青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带给观众,所到之处掀起一股“看《柳青》,学柳青”的风潮。
  5月25日、26日,话剧《柳青》作为陕西省唯一一部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作品,亮相上海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为角逐文华大奖,话剧《柳青》在舞台技术、服化道及表演等方面再次进行了全面提升打磨,以更加接地气、更为酣畅淋漓的视听效果让上海观众领略独具陕西特色的高水准文艺作品。在6月2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话剧《柳青》成功为陕西捧回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这是西安话剧院继话剧《麻醉师》之后再次获得文华大奖,也是陕西剧目继2000年第九届文华奖以来连续八届摘得这一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项。

  柳青胸中有大义
  《创业史》中有乾坤
  话剧《柳青》有真情

  “打竹板,说柳青,柳青跟咱一条心。你看他——粗布粗衣老农头,烟锅端在手里头;和咱盘腿坐炕头,创业致富他领头;吃亏的事走前头,享受的事溜后头;风里雨里泥里头,脚印留在地里头;把根扎在土里头,百姓揣在怀里头;庄稼人写到书里头,《创业史》化在命里头;困境面前不低头,一身正气硬骨头;大写的人字在魂里头,大写的人字在魂、里、头!”话剧《柳青》中的人物“快板王”用朴实真切、合辙押韵的快板道出了柳青的信念和执着。每当演到这一幕,剧场里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柳青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一创作精神的生动实践。为了解、熟悉农民生活,真实表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当时已经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的作家柳青,毅然从北京回乡并且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携妻儿栖身在一座破庙里,与老百姓同衣同食。在十几年的生活中,柳青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皇甫这片土地,与当地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将这份感情浇灌在《创业史》的创作过程中,以这些身边人为原型创作出了《创业史》这部文学著作,创作出了梁生宝、徐改霞、郭振山、姚士杰等一个个鲜活的、具有典型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人物。
  柳青离不开《创业史》,因为《创业史》至今不失其艺术魅力;《创业史》离不开柳青,因为如果没有柳青这样的作家,就不会有《创业史》的问世。柳青曾这样表述《创业史》,他说:“《创业史》是中国农民的苦难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在话剧《柳青》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柳青的确是以写作为目的来体验生活的,衣着也是比较洋气的背带裤。而在住进皇甫村与当地人深入交往之后,他逐渐被当地农民的热情和农村新形势所感染,他的心和感情也住进了农村,他的语言、衣着都成了地道的农民,他的创作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使命感。所以他笔下的《创业史》也带着关中平原泥土的芬芳。
  1977年,《创业史》第二部出版了。《创业史》完整了,柳青的生命也完整了。柳青蹲在皇甫村的土地上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幸福就是一辈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合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再读《创业史》依然会被柳青对土地和人民的特殊情感所打动。因为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写土地和人民,而是以土地和人民的儿子的身份去写。这也是《创业史》成为不朽名著的原因。
  话剧《柳青》将柳青的人生和《创业史》的故事以及皇甫村所折射的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细腻真实的叙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柳青形象,呈现了一个人民作家的艺术人生,呈现了一种作家与人民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创业史》是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话剧《柳青》则是陕西文艺工作者对柳青文学遗产的继承、对柳青精神的颂扬,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最好注脚。

  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
  在实践中创作用真情去演绎

  “文学创作一定要有生活的真实——就是有没有这回事;还要有艺术的真实——就是看像不像这么回事。”话剧《柳青》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话语引领着观众认识柳青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高度。在话剧《柳青》的创作中,编剧唐栋和剧组演职人员也如柳青一般深入生活、实地感受,将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真实的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将一个大写的“人”字立体呈现在观众眼前。
  为了写好话剧《柳青》,唐栋反复阅读《创业史》,多次采风,按照小说上的故事去寻找柳青当年生活的足迹,认真体验柳青的生活道路,深入挖掘素材,将熟知乡亲们喜怒哀乐的柳青形象生动还原在一连串有趣的情节和细节中。在他的笔下,柳青这个村民口中的“大领导”“大作家”不仅俯下身子解决村民家的鸡下软壳蛋的问题,还身体力行地研究牲口饲养方法、调和村民分稻种的矛盾,柳青学圪蹴、系裤带、抽烟锅等生活细节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了让整部剧将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融为一体,西安话剧院先后举行了数十次专家研讨会,携主创团队往返于北京、西安、长安皇甫村之间,数次拜访柳青长女刘可风,无数个日夜在排练厅里认真排练。舞台上,柳青学圪蹴的细节被演绎得真实细腻,柳青从洋派知识分子到地道的关中农民的心态和观念转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情侣王家斌与彩霞相处时忸怩、羞涩的情境被处理得活灵活现,农村妇女雪娥刁蛮泼辣的性格做派也格外形象生动。
  历时两年的创排打磨,边演边改的精准提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让话剧《柳青》甫一问世便散发出动人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光芒。在艺术手法方面,该剧通过从艺术形象回溯生活原型的叙述手段,让《创业史》里的人物和故事与皇甫村里的人物和故事、作家柳青与舞台形象柳青巧妙地融合,形成强大的戏剧张力,令整部话剧既有生活的质感,又充满了艺术加工的“肌理感”。在思想内涵方面,该剧通过作家与人民的关系、作家与文学的关系,精准解读了一个真实的柳青,让观众了解、认识柳青,看到他深入生活又从生活走向艺术的人生道路,进而明白柳青以毕生精力这样实践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话剧《柳青》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让观众回到了农民中、回到了历史中、回到了《创业史》的创作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它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故事,看到了把大写的“人”字写到魂里头、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选择。

  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力量
  用艺术回馈人民
  讴歌祖国记录新时代

  近一年来,话剧《柳青》就像柳青那样,走进人民群众,融入百姓生活,先后进行了62场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今年3月15日,话剧《柳青》开启首轮全国巡演,首站演出在中央党校举行,1900余名在校学员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认可。观众纷纷表示,柳青是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光辉典范;党政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才能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巡演途中,话剧《柳青》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对《柳青》的热议。《学习时报》刊登了题为《为时代画像 为时代立传 为时代明德——观看话剧〈柳青〉有感》的文章;“北京组工”等多个公众平台发布基层干部观后感;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巡演消息;人民网对话剧《柳青》主创人员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专访报道;《新华日报》发表独家艺评稿件。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剧协顾问廖奔表示:“看了话剧《柳青》,我感觉到我们的戏剧仍然在坚持戏剧思考、价值思考,我认为它维系了戏剧的尊严和荣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柳青》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乃至干部建设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品的历史品位极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审美地表现了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公社化这一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和局限性,以高超的审美智慧把《创业史》的典型人物形象与《柳青》的人物塑造和谐统一起来了,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写活了。”
  5月25日、26日,话剧《柳青》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两场演出中的70余次掌声,表达了观众对该剧的肯定和认可。演出结束后,上海金融学院教授李瑞难掩激动:“剧编得好,演员演得好,场景、道具、音乐、灯光好,主题思想好!剧中土得掉渣的解放初期陕西农民群体形象,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土气和愚昧,反而展现出农民群众朴实、自觉跟党走、为追求美好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亲切、可爱。话剧《柳青》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的优良作风课!”
  来自复旦大学的学生陈辉艳说:“这部剧带给我很多感触,对于年轻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剧中提到,年轻人要有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思想上的积累。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好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面对未来,更重要的是思想积累。青年一代要踏踏实实思考,认认真真做事,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其实我也在想,什么是柳青精神,剧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把大写的人写进魂里’。我很感动,两个多小时的话剧,让我更加了解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更加了解了他的精神。”一位上海市民在留言册上的留言,亦是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话剧《柳青》让我们看到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柳青和柳青精神的跨时代特征,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绵长生命力。
  本报记者 柏桦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 大秦文化网 m.zsb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