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政策关注行业协会文化产业文化活动文化旅游人物访谈公益活动陕西非遗文化艺术
新闻资讯

旅游演出迎来散客时代

作者:鲁娜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30
摘要:2013年至2017年国内旅游演艺剧目台数变化(数据来源:道略文旅产业研究中心 制图:张海宁) 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演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近日,2018文旅中国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在其间举行的2018中国旅游演艺大会上,道略咨询发布的《2017年

旅游演出迎来散客时代(图1)

2013年至2017年国内旅游演艺剧目台数变化(数据来源:道略文旅产业研究中心 制图:张海宁)

  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演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近日,2018文旅中国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在其间举行的2018中国旅游演艺大会上,道略咨询发布的《2017年至2018年度中国旅游演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旅游演出市场火爆,共演出剧目268台,票房收入51亿元,观众达6821.2万人次,较2016年均实现增长。

  以旅游演出为代表的夜游经济市场群雄逐鹿,旅游演出运营商通过轻资产输出、直接投资等方式,扩张之路越走越远,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逐渐凸显。在快速增长的背后,同质化竞争和盲目扩张等顽疾也已成为行业需关注与直面的问题。

  运营商做大做强

  道略咨询数据中心总经理廖繁龙表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达51亿人次,同比增长11.08%,这为国内旅游演出市场添了一把火。旺季期间,为了满足游客观看需求,旅游演出运营方经常加场到淡季的100%至400%,但仍供不应求。

  “2017年度旅游演出观众大幅增长,旅游演出进入散客时代。”廖繁龙介绍,上述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演出旅游演出剧目268台,同比增长5.5%;演出场次约8.6万场,同比增长19%;票房收入达51亿元,增长20%;观众达6821.2万人次,同比增长26.5%。旅游演出的好日子正逐渐到来——越来越多有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的游客,愿意为旅游演出买单。在这股“东风”下,一部分商业模式已成型的运营商纷纷通过异地复制、轻资产输出、投资等方式“做大蛋糕”。

  宋城演艺品牌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宋城演艺继续异地重资产模式复制,同时探索轻资产项目输出模式。自1995年《宋城千古情》成功演出以来,宋城演艺已在三亚、丽江、九寨、桂林实现了异地重资产模式复制,同时还先后签约了《上海千古情》《岭南千古情》《明月千古情》《黄帝千古情》等轻资产输出项目。

  雄厚的实力,让宋城演艺摘得本次旅游演出机构十强榜首,并在票房收入排行榜十强中占据5席地位,2017年新开业项目《炭河千古情》还成为新增剧目票房收入榜“状元”。

  华夏文旅近年来也发展迅猛,华夏文旅董事长夏春亭介绍,其通过“景区演艺”模式异地复制,分别在山东威海、福建厦门、陕西西安等城市打造了文旅综合体,并在其中推出华夏文旅传奇系列演出。

  谈及成功之道,夏春亭认为主要是“差异化”。华夏文旅首创了会“跑”的旋转行走式看台,可以把观众送到每幕的最佳观赏位置,打破了“一面观众一面舞台”的传统观演模式,创新“中间是观众四周是舞台”的立体观演体验,打造了“会跑的实景演艺”。

  演艺扎堆,马太效应凸显

  记者了解到,虽然“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山水”系列等的剧目和机构仍居于主导地位,市场上也出现了《知音号》《武则天》《田野狂欢》等优秀新创作品。

  武陵有渔郎,缘溪觅桃源。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由梅帅元的山水盛典投资2.5亿元打造,于去年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景区内面世。观众在五柳码头乘一叶扁舟溯秦溪而上,溪流深处,晨读的孩童、骑牛的牧童、洗衣的妇人、戏水的顽童……桃源中人次第而出,一场“桃花源”的寻梦之旅如梦如幻地展开。

  《桃花源记》项目负责人张剑锋介绍,该剧运营10个月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8万人次,票房收入近2000万元。由于严格限制船只总数,每场演出最多能容纳500多名观众,“十一”期间《桃花源记》更是一票难求。

  然而,旅游演出并非一片世外桃源,同质化竞争等顽疾一直困扰着这一行业。廖繁龙表示,一些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扎堆,演出良莠不齐。“2017年,张家界市内旅游演艺项目扎堆,竞争激烈,仅知名旅游演艺就有6台,如《梦幻张家界》《武陵魂·梯玛神歌》《烟雨·张家界》等,其他小型旅游演艺更是无数。”

  剧目的聚集让头部剧目更为突出,旅游演出行业的马太效应凸显,也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的头部旅游演艺占本地超过50%的票房收入。更有甚者,2017年,单单《宋城千古情》一台演出,占杭州旅游演艺票房收入的比例高达89%。”廖繁龙说。(记者 鲁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 大秦文化网 m.zsb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