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政策关注行业协会文化产业文化活动文化旅游人物访谈公益活动陕西非遗文化艺术
陕西非遗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18
摘要:继承当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耀州窑文化能传承千年,得益于它的兼容并蓄,融合共享。当下,耀州窑如何既守住自己的核心与灵魂不跑偏,又能在壮大文化产业上迈出新步子,着实考验着众人。 耀州窑,正行走在十字路口。或者说,它已徘徊在十字路口多时。 上世纪

       继承当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耀州窑文化能传承千年,得益于它的兼容并蓄,融合共享。当下,耀州窑如何既守住自己的核心与灵魂不跑偏,又能在壮大文化产业上迈出新步子,着实考验着众人。

耀州窑,正行走在十字路口。或者说,它已徘徊在十字路口多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耀州窑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耀州青瓷试制成功,耀州瓷开始名声大噪。耀州窑陈炉陶瓷厂最鼎盛时,职工达到1300人之多。

但相较于同为宋代名窑的景德镇窑,耀州窑发展的步子显然要慢得多。蜚声海内外的名气不能比、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不能比,3万多人的“景漂”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年的一系列活动在铜川热闹开展。有了景德镇陶文旅的加盟与助力,耀瓷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

耀州窑摆出了想要追赶超越的姿势,无疑是件好事。可拨开熙熙攘攘的人群,着眼当下,耀州窑如何在技艺传承、行业治理以及产业谋划上破局,是当务之急。

学手难、来钱慢,传统手艺何以为继

2018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开设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整个招生季过去,却没能招来学生。

“家长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就业前景,咋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报考。”很多业内人士无奈感慨。

在陈炉古镇的十多家陶瓷作坊里,27岁的靳博是最年轻的从业者。他回来的理由是——有了媳妇有了娃。但每个月仅有的2000来块钱工资,要负担一个家庭的支出,确实很拮据。

“陈炉这地方,工价就是这。”童胜利在同学王战军的王家瓷坊干了十几年。作为从业多年的大师傅,他每天的工价是150块钱,每个月实打实的收入大概在4000块出头。

出来单干后,他的收入翻了一番,但劳动强度也翻番。40天烧一窑。300个茶杯茶壶,从采料、拉坯、修坯、装饰到烧窑,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干我们这行苦,拉坯的时候石轮子带起来风,时间长了都是风湿性关节炎。”

今年31岁的李静,已经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一入行,她就在位于王家砭的唐宋陶业有限公司上班。和她一起的几十个姐妹,主要负责瓷器的刻花,每月工资三四千块钱不等。

这基本就是整个耀州瓷行业普通从业者的收入现状。但如果仅仅说是收入低让有意愿的从业者望而却步,并不准确。

耀州窑非遗传承人李和平说,前几年,常有人慕名而来想要学制瓷。但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后,连泥都扶不正,自己就放弃了。“耀州瓷学手难,需要悟性,出师最少得两年。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去学个开车啥的,好学,来钱也快。”

吸引不来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从业者,耀州窑非遗传承人崔涛对此忧心忡忡。“当前从业的艺人们在美育教育上的缺失,限制了耀州瓷的创新水平。”崔涛说。

古陶瓷专家禚振西先生也表示,耀州瓷的艺人们应该有古诗词方面的修养,才能增加作品的意蕴。

“耀州窑要传承下去,关键还是要形成人才梯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谦说,但形成这个人才梯队,还有待于从业者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的同步提高。

互拆台、恶竞争,行业乱象怎么治

2011年,某陶瓷公司的招聘在耀州瓷行业内引起过一场不小的风波。

“他们挖人的方式完全是一种恶性竞争,开出的工资是我们的好多倍。”作为亲历者,唐宋陶业的掌门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梁亚萍提起此事,现在还心有余悸:“诱惑力太强了,难免人心浮动。”

不仅仅是被挖人的企业、作坊,就连禚振西先生也直言,当时自己被吓坏了。“如果都这样搞,那对耀州瓷是毁灭性的打击,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秩序。”

目前,铜川市共有陶瓷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私人作坊40多家,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达2470多人。涉及工艺瓷、仿古瓷、日用瓷、建筑瓷等陶瓷品种。

陶瓷产业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规范性指导,多年来行业内存在一定的混乱。这也成为阻碍耀州瓷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地方志记载,明清和民国时期,耀州瓷业有严密的“社”“行”“户”内部分类和分工。依靠商业诚信,大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轻车避重车,重车避瓮车。碗窑、瓮窑、黑窑‘三行’互不相扰,瓷户、窑户、行户、贩户各负其责。”陈炉制瓷大户——王家瓷坊的第六代掌门人王战军认为,这些经验可供当前陶瓷行业管理借鉴。

其实,2007年成立的铜川陶瓷协会,有借鉴古时“行规”管理的意味。但社会环境改变,作为民间社团组织,协会的规定没有强制约束力,震慑有限。

企业之间恶性“抢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尊重知识产权抄袭他人设计……调研发现,有些企业和作坊,为了利润,互相拆台,互相压价。不健康的生态链,导致一些从业者之间互不信任,难以凝心聚力。

从2015年到2017年的数据看,耀州瓷行业的企业数量是下降的。当然,这其中原因众多,但行业生存环境不理想是其中之一。

就此,有众多耀州窑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表示,盼望政府推出可行、权威的整改方案,协调行业内部矛盾,引导从业者共同呵护耀州瓷品牌。

壮产业、守灵魂,耀州窑发展咋样不跑偏

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耀州青瓷的代表作品——倒流壶被陕西省政府作为国礼相赠。

传统技艺蕴含着传统文化,并未被快餐文化带来的狂欢轻易打败。这对每一位坚守的耀州瓷从业者来说,都是莫大鼓舞。

“当然,对传统最好的保护,并不是一味墨守成规,而是要与未来相交。”耀州窑文化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何建平说,商业化和产业化不会破坏艺术性,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

去年,是耀州瓷产业的发力之年。在十里窑场遗址附近,逐步构建起了以漆水河生态廊道为轴、以耀瓷小镇和“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为翼的“一河两岸”建设格局。

2018年10月下旬,9天时间,在原灯泡厂旧址上改造建成的耀瓷小镇,举办了19场活动。创意集市、艺术展馆、抖音大赛等,吸引了市内外游客19万人次,创造了铜川旅游之最。

借鉴陶文旅改造国营老厂的成功经验,学习陶溪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招式,耀瓷小镇建设迅速,名气大增。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思考题:如何让耀州瓷和现代文化产业真正“握手言和”?

在这场陶瓷嘉年华举办后两个月,周六的创意集市,耀州瓷艺人袁双庆如约而至。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以拉坯技艺闻名的许家瓷坊等,但摊位总共不超过100家。

和陶溪川8000多摊主挤破头想进创意集市的情景相比,耀瓷小镇倍显寂寥。

由于天气寒冷,逛集市的人不多。迎合猪年的属相主题,很多摊主摆出了猪造型的陶瓷摆件。但一听说这是十多年前的造型,一位顾客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开了。“这里的摆件、茶具,手艺真没话说,但是样子太老了,与现代人的审美观还是有差距。”

集市本来就是淘宝的地方,东西好坏见仁见智。但是有些年轻的摊主也议论,大量缺乏创意的产品,与红砖砌成的时髦小镇,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与耀瓷小镇遥相呼应的陈炉古镇,在冬季也显得比较冷清。景区里唯一的一家酒店,12月份几乎没有住店的游客。但古镇里大大小小的瓷坊,生意好像并未受旅游淡季的影响,或者说,文化旅游产业与他们关系似乎并不密切。

按照铜川市对耀州瓷的整体产业规划,是既要实施大师引领“百千万”人才工程、改造提升耀瓷传统产业,又要坚持文化、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陶瓷。

产业布局等硬件条件基本跟上,现在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培养人才、引来人才、留住人才,才有耀州窑的未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 大秦文化网 m.zsb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