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政策关注 行业协会 文化产业 文化活动 文化旅游 人物访谈 公益活动 陕西非遗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墨积胸兮 妙在心手 —西安仓颉书画院院长石发盈作品赏析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李金秀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2
摘要:石发盈,1960年出生于仓颉故里(白水县),现任陕西古都文萃杂志社艺术部主任,家友中国书画鉴赏网编辑,寻书问画网艺委会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西安仓颉书画院院长,陕西省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陕西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其作品在省市及海内

     
       人物简介
       石发盈,1960年出生于仓颉故里(白水县),现任陕西古都文萃杂志社艺术部主任,家友中国书画鉴赏网编辑,寻书问画网艺委会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西安仓颉书画院院长,陕西省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陕西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其作品在省市及海内外多次参展并获奖,被诸多艺术界相关部门和人士收藏。2005年被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个人传略及作品入编《西部艺术家》,《陕西美术五十年》会员作品集,《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华艺汇精典》。


 
           人物故事

       书法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瑰宝。“文如其人,字如其性。”这是古人留下的经典古训,一个没有特质和独立思考的人是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的。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具有观赏性的书法作品,而是缺乏能感动人的作品。石老师就是把自己的作品融于生活,以他别具一格的书法和生命感悟,给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启示。
 
       石老师自幼酷爱书法,虽坎坷而淡泊名利,处艰辛而坚守艺术使命。善耕耘而不问收获,旨在修身养性。固守画品书品唯人品至上,传承国粹,弘扬真善美!正如他所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它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的民族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语言和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把书法这种文字艺术学习好,研究好,发扬好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和使命感,石老师才能在书法上有如此成就。
 
       岁月的积淀,让石老师的笔意熟练而不掺杂任何油滑的气息。正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这种瘦挺爽利,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同时,其字体中渗透着的致远情怀便也让观者对其沉潜踏实之心境得窥一斑。
 
       如果说行草之逸是石老师对自己“职守”的责任而表现出的极致追求,那么,篆书之习则是他对自己内心净土的探问。石老师坦言,在习篆的过程中,识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篆书本就与现代书法相去久远,早已谈不上实用,对一般人来讲,也认识不多,加之不同时期的篆字又有着不同程度的殊异,要认得比较全面尚且需要诸多资料的参考和比对,但在资料不足的时期,这种考证和研究难度便可想而知。俗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一个虔诚的求知者来讲,滴水穿石就是一种生活,而我们都不能拒绝生活。
 
       如今,石发盈老师对篆字的创作可谓信手拈来,这得不仅益于他的勤奋好学,更与他深厚的承古之功底分不开。石老师的继先之习,是全方位的修养雅品。他不仅工于笔墨,对书法理论,文学,诗词等字外功夫也用心至深。在他的理念中,书品与人品是息息相关的,正所谓“字如其人”,一个人品性好,德修好,写出来的字才能有正气凛然,中和刚毅的韵致,诉诸于各种技法的表现,则是一个书者精神境界的体现。
 
        现在的成就,并未让石发盈老师止步于求索,“学无止境,贵在积累”是他一直以来恪守的书研座右铭。他亦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多为传承,发扬中国书法艺术尽力奔走,能为承续民族艺术之香火贡献绵薄之力。他行得愈深就愈高逸,对于艺术而言,这并非是孤独的守望,却正是出尘的卓著!
 
       作品赏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 188金宝官网-118金宝app-188宝金博官网是多少 m.zsb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16148号-1